一周各地文物动态摘编(5.31-6.6)
国家文物局召开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
2025北京博物馆季科技月启幕 辽宁新发现红山文化遗址44处 浙江 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专题学习会 6月3日,浙江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专题学习会。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把握新修订文物保护法的主要内容和精髓要义,进一步推动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以浙江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成效更好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以贯彻落实新修订文物保护法为契机,按照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动员部署会要求,加快形成“大文物”“大保护”“大融合”“大安全”格局,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质效。要加强党对文物工作的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法治保障,深化改革创新,加强宣传教育,以系统思维推动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不断推动全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大会在杭州举办 近日,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博物馆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博领汇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会议聚焦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探索博物馆应对挑战、把握机遇的方法,旨在为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汇聚智慧。在主旨发言环节,联盟单位围绕国际交流、科技赋能、慈善事业等话题进行分享。在平行分论坛环节,与会代表围绕区域协调与国际资源整合、科技赋能与全球标准共建、人才流动与国际化能力提升、文博文创与人文经济发展、慈善事业与博物馆发展研究等5个议题,进行交流研讨。会议期间,还举办了“三三角”博物馆联盟新增成员授牌仪式、文物捐赠仪式、会旗交接仪式。 江西 2025年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会召开 近日,2025年江西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会在江西省博物馆召开。会议通报了总分馆制试点2025年度工作要点,对本年度总分馆制试点工作重点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要深刻领会省博物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顶层设计、共建共享、业务融合、人才建设、打造精品展览、加强数字化建设等方面准确把握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要解放思想、居安思危,积极探索新模式,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迭代、社会需求多元化带来的挑战,主动应变、大胆求变。要强化组织领导,凝聚工作合力。各单位要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任务纳入年度重要议事议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沟通协调。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优质文博资源直达基层。 山东 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实证4750年以前存在母系社会组织 6月5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在济南联合举行山东地区史前考古研究重大成果发布会,会上介绍,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实证4750年以前存在母系社会组织,刷新了母系社会最早仅可追溯至欧洲铁器时代的遗传学线索溯源。研究团队基于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综合多学科交叉研究,确证了史前母系社会组织的存在,全面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沿海地区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特征、人口规模、生业模式和生产力水平等关键信息,取得了人类早期社会组织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母系社会。相关成果于6月4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河南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开馆 6月5日,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白马寺镇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免费试开放。博物馆系统展示了汉魏洛阳故城遗址60余年考古研究成果,沉浸式再现中国古代都城典范。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4.6公顷,建筑面积超过29000平方米,为地上二层结构,展厅面积7000余平方米,以汉魏时期历史文化为核心,设置“中”“合”“同”三大主题展厅。从都城制度、民族融合、世界影响等多个角度,共展出珍贵文物1300余件(套),包括东汉昭君出塞铜镜、西晋荀岳墓志、曹魏石楬、北魏石刻子母阙围屏石棺床、北魏拜占庭金币、北魏永宁寺佛像等汉魏时期文物精品。 四川 成都举办“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 近日,由四川省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主办的“中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20余名中意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展开深入交流。活动过程中,中意专家进行主旨发言。中方专家结合《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多年实践积累,阐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理念、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和保护利用实践。意方专家则从考古遗产的保护与提升、当代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等角度,分享了国际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新思路。通过专题化的交流分享,双方进一步深化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及展览策划领域的合作共识,为未来联合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奠定了基础。 甘肃 甘肃敦煌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5月31日,“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https://cave17.e-dunhuang.com/)在甘肃敦煌发布。这一平台集纳了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的藏经洞文物数字资源,推进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整合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珍贵图像,并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卷文字自动识别,具备图像拼接、图像缀合、知识图谱构建、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目前,“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图像60700多幅,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打开一件文物,除了能看到名称、编号、收藏地等基本内容,还可解读内容和背景知识。据悉,“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将继续吸纳各国各机构参与,项目共同谋划,成果共同分享。 新疆 第四届“寻找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揭晓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揭晓第四届“寻找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推介活动评选结果。该活动于3月份启动,通过组织推荐、初步遴选、网络投票、专家评审等环节,最终从72名参选人中推选出21名“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本次活动的参选人员范围广泛,具有事迹典型性、职业多样性和行业代表性,包括全区各地在文物安全方面成绩突出的基层文物安全管理者、行政执法人员和常年坚守一线的看护员;在打击文物违法犯罪、防范文物安全风险中作出贡献的公安、消防、检察机关等行业代表等。被推选出的21名“新疆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将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主场活动现场接受表彰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