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丨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专题新闻发布会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 金瑞国:
各位媒体朋友们:
欢迎大家参加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专题新闻发布会。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年代距今5800~5200年前后,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中心聚落,也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关键节点,创造了以祭坛、玉石器等为代表的璀璨文化,其考古发现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获评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设被列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会同相关部门予以重点支持,指导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政府和各级文物部门有序推动,日前已经竣工。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定于今年5月16日开馆试运营。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开馆试运营及有关工作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参加发布会的有: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女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胡敏女士,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葛斌先生,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阚青鹤女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吴卫红先生。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马鞍山市及含山县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我是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
首先,请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张凌介绍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副司长 张凌:
各位领导、媒体朋友们:
感谢大家对凌家滩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关心支持!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是新时代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新起点,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里程碑,意义重大。
凌家滩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关键节点和关键地点。遗址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安徽省文物部门和考古机构持续开展考古工作,不断取得重要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局与安徽省党委政府持续发力,马鞍山市、含山县党委政府高位推进,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而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更是考古成果阐释利用一个优秀案例,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是文明起源研究成果集中展现的重要平台。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凌家滩考古研究。2020年以来,考古发现了祭祀遗存、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完善了对墓葬祭祀区布局和遗址聚落格局的认识,找到了与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相匹配的高等级生活遗存。考古出土200余件器物,特别是龙首形玉器等一批珍贵玉器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史前用玉制度,及其对历史时期礼制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料。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不仅是国家“十四五”大遗址保护利用的重点项目,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遗址博物馆4000平方米的展厅,集中展出了约1100件(套)珍贵文物,不少文物是首次展出,大量富有地域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玉器集中亮相,并结合了光影、数字化等现代科技,全景式展示生活在凌家滩的古代先民们,他们在规划营建、玉器制造、艺术创造等方面的突出成就,相信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遗址博物馆还特设了鉴往知远展厅,致敬凌家滩发现40年来的三代考古工作者和为遗址保护作出贡献的各界人士,让我们透过文物,看到奔波一线的守望者们,拉进文物工作与社会大众的距离,更好的普及考古知识、以史育人。
第二,它是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水平提升的重要节点。
2022年,凌家滩被评为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持续加大投入,高质量、高起点建成遗址博物馆,打造了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最具魅力的一颗明珠。遗址博物馆不仅兼顾历史氛围与现代功能,与遗址周边环境相映成趣,也成为展示游线的重要一环,丰富了公园的文化内涵、拓展了展线深度。同时,遗址博物馆还承担了考古研究、科普教育、文创研发等功能,将会成为公园的发展动力与内核。通过组织高品质的文物展览、举办多样化的考古研学活动、打造爆款文创产品等,持续带动公园高质量发展,让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底蕴深厚、古今交融、独具魅力的史前文化圣地。
第三,它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岁末年初,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开幕,引发了一波文化热潮。凌家滩是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重要遗址。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凌家滩文化,延续至今,凌家滩仍然是阡陌交通、稻浪翻涌的田园牧歌景象。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放后,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等形成集群优势,提升城乡环境风貌、涵养人文精神,培育新型文旅空间,激发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融合新动能,打造中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凌家滩模式”,更好展现几千年长江流域农耕文明赓续不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传承文明基因、建设文化强国,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做好考古重大项目规划和组织实施,支持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等方面工作,更加注重考古成果阐释利用、更加强调保护成果社会共享,让文物活起来,激扬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谱写璀璨华章。
谢谢大家!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 金瑞国:
谢谢张凌副司长的介绍,让我们对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设背景及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考古成果阐释传播的优秀案例,期待博物馆更好发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下面,请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葛斌介绍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设及开馆试运营有关情况。
马鞍山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葛斌:
各位记者,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五千多年前,凌家滩先民率先走上了文明化道路,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今天,我们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试运营为契机,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推介凌家滩文化,生动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马鞍山1956年因钢设市,地处皖东、紧邻南京,总面积4千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1万人。马鞍山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区位交通非常优越,产业基础非常雄厚,自然环境非常秀美,拥有凌家滩、采石矶等丰厚文化资源,诗仙李白在此写下《望天门山》等60余首壮丽诗篇。
近年来,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考察时的嘱托,开拓进取,奋力把马鞍山打造成长三角的“白菜心”,并将其内涵具化为“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5个方面,把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支撑、重要力量,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重点做了3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文物工作制度体系。把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形成市、县、镇、村四级文物保护网络,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全覆盖。二是落实文物保护法定责任。全面贯彻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制定实施《马鞍山市文物保护条例》,持续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整治行动。启动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复查“三普”文物点469处,新发现文物点74处,进一步摸清了全市文物家底。广泛开展文博进校园、进基层等活动,不断增强公众文物保护意识。三是提升文物资源管理质效。以凌家滩遗址等为重点,稳步实施考古发掘、活化利用等工作,成立凌家滩文化研究院,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文明先锋——凌家滩玉器展”,推动凌家滩遗址入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特别是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试运营,将进一步提升凌家滩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
下面,我就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有关情况,从4个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总体情况
在国家及省级层面指导下,我们坚持将凌家滩申遗和保护利用作为全市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把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组建强有力的工作专班谋划实施,推动凌家滩“一馆三中心”成功纳入国家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坐落于我市含山县铜闸镇,于2023年3月开工,2025年5月16日开馆试运营,占地36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地上主要为游客接待、研学交流等配套区域,地下主要为展陈区。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与考古研学小镇、游客服务中心、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在一条中轴线上,共同形成凌家滩遗址的核心景观,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
二、设计理念
场馆设计以庄重大气、简约美观为基本原则,注重透物见人见事,主要贯穿3大设计理念:一是突出古今辉映。建筑主体呈现十字院落风格,外墙使用夯土板材料,生动重现凌家滩远古城池的原始风貌,让博物馆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艺术气息;同时,十字院落造型凸显了凌家滩曾为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典型代表、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的关键节点。二是突出功能完备。展厅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设1个基本陈列展厅和2个临展厅,可满足大规模展陈需要,其中基本陈列展包括总序、鉴往知远、玉耀长河、文明互鉴4个部分。三是突出数字赋能。运用人工智能、裸眼3D等技术,构建文物、历史与数字虚拟空间交互场所,让游客领略凌家滩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通过佩戴VR设备,“穿越”至五千多年前的史前祭坛,以360度全景视角感受先民生活习俗与礼仪规制。
三、文物展陈
开馆后,将集中展出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约1100件,其中珍贵文物数百件,包括首尾相连的双面圆雕玉龙、刻有八角星纹的玉鹰、造型生动的玉人、体现宗教礼仪的玉龟和玉版、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以及近年来新出土的龙首型玉器和史前最大的石钺等,完整再现“王者”大墓的葬仪规格。此外,约110件文物是首次展出,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跨越时空与远古对话。这些珍贵文物和考古成果,诉说着凌家滩遗址背后古老而动人的故事,阐释着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相信大家步入其中,将在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文明。
四、服务配套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展示平台作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一是让凌家滩文化“响起来”。精心打造以凌家滩文化为背景的《玉石清音-凌家滩怀想》大型民族管弦乐演出,为游客提供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听觉盛宴。二是让凌家滩文化“活起来”。研发设计主题文创产品,充分彰显玉龙、玉鹰等特色元素,让凌家滩文化更加可感可及。三是让凌家滩文化“热起来”。落实门票减免政策,实行博物馆预约参观制度,全面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服务能力。同时,系统改造升级周边环境,完善吃、住、行等服务保障体系,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文化遗产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有力见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高标准运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进一步擦亮凌家滩文化这张世界级名片,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美好安徽、迎客天下,聚山纳川、一马当先!诚邀大家走进马鞍山、打卡凌家滩,探索文明印记、感受历史厚度,通过生花妙笔、鲜活镜头,推动宝贵的凌家滩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 金瑞国:
谢谢葛市长的介绍。让我们对凌家滩遗址博物馆的功能定位、设计特色、馆藏文物、综合服务等有了全面了解,感谢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对文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媒体朋友们多关注多报道马鞍山市文物工作。
下面进入媒体问答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央视记者:
严文明先生曾说过,“在长江下游,凌家滩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请问凌家滩为何被称为“文明先锋”?凌家滩遗址的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有哪些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 吴卫红:
谢谢您的提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 20 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
在探源工程的支持下,凌家滩遗址发现了作为重要防御设施的双重壕沟,一处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基址,还有一处燎祭遗存出土了260 余件玉器、石钺等。多学科研究大大充实了对凌家滩社会的生产、生活方面的认知,活化了历史场景,批量的测年数据明确了它的年代距今5800~5200年前后。
一系列的发现和研究成果,证实了凌家滩中晚期阶段已是长江下游同时期最大的中心聚落,具有显著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层,以玉石器制造为特点的高端手工业十分突出,走向文明的迹象已经显现。
作为长江下游文明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凌家滩的考古新发现,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的资料,确认了它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重要代表之一。严文明先生最早提出了“文明先锋”的认识,他说: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
从文化发展来看,凌家滩文化中晚期,创社会复杂化之始、创复杂礼仪之要、创玉器工艺之先、创文明新风,已具备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虽然还不完善,但称之为“文明先锋”是很合适的。具体来说:
首先,凌家滩聚落存在等级分化,但在与周边聚落的关系上,多层级结构尚不明显,没有紧密的社会组织形态;其次,凌家滩的墓葬等级分化十分清晰,但还没有形成标准的“金字塔形”;此外,权力的集中方面,少数人掌控了通神的专属道具,出现了神权的集中,玉钺也存在向权力象征演化的趋势;最重要的是,凌家滩文化玉器形态创新、技术高端,但在重要产品上还没有形成规范制作的特点,呈现为创新、摸索的阶段。
凌家滩的考古工作不是两三代人所能完成的,它未来还有很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工作。严先生还为凌家滩撰写了《凌家滩之梦》,对凌家滩寄予了厚望,这个也在博物馆的时空隧道中展示出来了。
作为曾经的考古领队,我很期望凌家滩考古能借助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有一个新的开始。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展厅面积约 4000 平方米,共展出玉器、石器、陶器等近 1100 件(套)文物,是第一次全方位的首次集中亮相,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全面,其中,07M23 号王者之墓的整座墓葬出土文物的集中陈列,并以深入的葬仪研究成果作了动态演示,是本次展陈的一大特色。本次展览结合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全面、直观地再现远古先民的社会生活,揭示史前人类历史的真实面貌,复原遗址所蕴含的前身后世。馆方还精心挑选了最具代表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玉龟版等文物,以矩阵式陈列向公众集中展示,使得观众能够全方位地了解凌家滩部落首领等高等级贵族的生活状态,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凌家滩文化的理解。此外,还通过“光华重现·震撼的一天” “工师·繁忙的一天” “巫师·隆重的一天”三个单元,多角度集中展现凌家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辉煌成就。在国内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中应该很有创新和示范意义。
未来,为进一步推动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深化建设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期望:一是深入发掘,持续做好考古发掘工作,更加深刻地了解凌家滩遗址聚落形态;二是强化研究,以学术成果为支撑,更深入地探索凌家滩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三是活态利用,将配合遗址博物馆展示需要,加强对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凌家滩遗址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标识地的宣传、推广工作,进一步加强遗址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打造凌家滩文化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的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谢谢大家!
安徽日报记者:
请介绍博物馆门票预约、综合服务等情况?另外围绕博物馆开馆,马鞍山市在配套服务、文旅资源整合等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马鞍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阚青鹤:
谢谢您的提问。
凌家滩遗址博物馆门票可通过“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预约,提供个人预约和团体预约两种方式,均采用实名制。个人预约成功后入馆时出示预约二维码,并持本人身份证即可入馆。团体预约时,须提供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持护照、户口本等身份证以外的证件参访的游客,可通过人工窗口取票。博物馆开放时间为早上8半到下午5点,下午4点半后停止售票;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更多游客的参观需求,采取分时段错峰限流的参观方式,瞬时观众量达到1000人时,将启动限流措施,每日限流0.8万人次。
同时,根据安徽省旅游有关法规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对特定对象实行门票免、减政策:人民教师、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以及全日制大中专学生半价;现役军人、人民警察、消防救援人员、革命伤残军人,身高1.4米以下儿童,60周岁以上老年人,残疾人等持相关证件免费入馆。
当前,马鞍山市围绕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不断整合文旅资源、优化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体采取了五项举措:
一是强化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累计开发凌家滩系列文创产品100多种,推出沉浸式实景剧《梦回凌家滩》,创作歌曲《玉见凌家滩》,打造大型民族管弦乐演出《玉石清音——凌家滩怀想》,制作凌家滩文物表情包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作品。
二是强化文化场景整体阐释。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是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开馆后,将与正在建设的遗产监测中心、文物科研中心、公众考古中心和已经建成的墓葬祭祀区、中华文明探源馆、凌家滩研学小镇,共同构成规模化展示体系。
三是强化文化中心辐射功能。以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为中心节点,推出长江文化生态之旅、跟着李白游马鞍山、课本上的马鞍山之旅、跟着非遗游马鞍山、马鞍山研学之旅5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全面整合遗址区周边优质文旅资源,发布长三角沪苏浙皖“乘高铁寻文脉”研学线路。推行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与市域内其他博物馆、文物馆多馆联动.推出“考古+研学”新模式等10个特色文旅产品,形成“凌家滩文化+美丽乡村+特色民宿+含山美食”产业链条。
四是强化文化内涵宣传推广。借助媒体矩阵传播优势,联合央视、东方卫视等媒体,先后拍摄《何以中国》《寻古中国·玉石记》《探密凌家滩》等纪录片。举办首届凌家滩AIGC创作大赛,面向全球AI创作者,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充分展示凌家滩文化的丰富内涵与当代诠释,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五是强化文化资源跨区域联动。此次开馆活动还将与故宫博物院等进行玉器联展,集中展出凌家滩发掘以来的考古成果。凌家滩文化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代表,将来还会组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主题的各类文物临展,不断强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下一步,马鞍山将持续聚焦凌家滩的文化优势,着力推进凌家滩遗址保护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旅游体验,聚焦游客需求,打造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多样化精品线路;不断丰富文旅业态,提高“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新文旅;不断强化数智赋能,提升文旅智慧化水平,使广大朋友“游在诗城、乐在诗城、住在诗城”“来了就不想走”,更好地品味文化底蕴、畅游马鞍山!
热烈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到文明之城马鞍山走一走、看一看。到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参观游览,感受中华玉石文化的独特魅力,领略中华远古文明的伟大之光!
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记者:
除了凌家滩遗址,安徽还有很多重要的古文化遗址,请问如何发挥这些遗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 胡敏:
感谢您的提问。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融合,人文底蕴深厚。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江河里,安徽文化始终是重要一脉、多彩一枝。繁昌人字洞、东至华龙洞、蚌埠双墩、含山凌家滩等重要遗址在江淮大地星罗棋布,各具特色,各自发展,又彼此交融,先后汇入中华早期文明的"满天星斗"之中,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占据独特地位,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之一,遗产内涵十分丰富,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凌家滩考古工作,始终坚持文物工作方针,加强保护,深化研究,先后建设12个文保项目,推动本体保护展示、环境整体提升。设立了凌家滩文化研究院,逐步构建凌家滩文化研究体系。举办多项学术活动,全面展示凌家滩文化的文明特征、价值内涵。积极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凌家滩遗址已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致力于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积极推进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和活化利用。除加强凌家滩遗址保护利用之外,我们还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法制建设,构建保护法规体系。先后制订出台《凌家滩遗址保护条例》《蚌埠市大遗址保护条例》《凤阳明中都城和明皇陵遗址保护条例》《淮南市寿州古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为大遗址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公布了凌家滩、薛家岗等16处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将大遗址保护利用融入城乡建设,推动大遗址与现代社会相融共生。
二是突出探源实证,深化考古发掘研究。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文化工程,开展人字洞、华龙洞、凌家滩、禹会村、武王墩等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明中都、磨盘山、武王墩墓分别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开展出土文物保护和多学科研究。举办中国凌家滩文化论坛、华龙洞遗址学术研讨会等高规格学术活动,深化遗址内涵研究。
三是坚持保护第一,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召开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列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大经费、人才、科技等保障力度,实施遗址本体保护、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工程。省政府领导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支持武王墩、明中都等遗址保护工作并提出工作要求。认真处理好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旅游开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坚决防止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双墩、凌家滩、垓下、明中都等大遗址本体和环境风貌得到有效保护,遗址周边民居环境得到改善提升。
四立足创新转化,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以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结合城市建设、乡村振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遗址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安徽省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处,立项4个。通过建设考古研学基地、文物主题游径、开发文创产品、举办宣传活动等形式,不断加强文化传播,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文明的第二课堂。积极建设遗址博物馆,已先后建成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双墩遗址博物馆、禹会村遗址博物馆、凌家滩遗址博物馆,正在推进垓下、繁昌窑、武王墩等遗址博物馆建设。遗址公园已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研学、游憩的重要目的地,成为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责任担当,深化考古发掘、加强保护利用,坚持人民中心思想,以新发展理念,加力推动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贡献安徽力量。
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 金瑞国:
谢谢胡局长的回答。安徽有着丰富的古迹遗址资源,通过考古发掘与保护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的精彩发布与解答,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也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文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诚挚邀请大家到安徽马鞍山含山做客,走近凌家滩文化,领略中华文明风采!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稍后,我们还安排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二任领队吴卫红先生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凌家滩考古发掘第三任领队张小雷先生接受媒体记者采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