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物馆17件精美文物亮相“汤汤大河 生生不息: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

2023-12-26 17:02:00 点击数:10097

黄河流域,作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地之一,孕育着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化的汇聚之地、交融之所。从后李文化到岳石文化,这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造就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内涵;泰山、孔子与黄河在这片大地汇聚,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山东立足黄河文化禀赋,树立了新时代发展的新标杆,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正自信地绽放着盛世欢颜。

640.png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和黄河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共同打造博物馆行业的“黄河文化共同体”,实现黄河流域博物馆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山东沿黄九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发起下,济南市博物馆联合滨州、菏泽、济宁、泰安、聊城、德州、淄博、东营等沿黄九市15家文博单位,共同推出的《汤汤大河 生生不息——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特展》于12月26日正式开展。

展览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山东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学会及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支持,通过山东黄河流域博物馆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深挖山东地区蕴含的独特黄河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实现对山东地区黄河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阐释与传播,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640.png

展览立足于山东地区黄河文明的源起、发展与精神内核,以黄河在山东的流经为序,遴选各地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文物210余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河·激荡——自然生态与历史演变”,利用历代黄河舆图、历史文献、治黄人物典故,辅以图标、沙盘、视频等手段,向观众展开一幅黄河山东卷的壮阔画卷;第二部分“河·共生——文明探源与文化瑰宝”,用精品文物承托起山东黄河流域的厚重历史,捕捉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衍生出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带领今人的脚步重走黄河,见证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灿烂辉煌的文明足迹;第三部分“河·相传——时代价值与传承发展”,依托革命文化、非遗、新时代发展等丰富内容,构筑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奏响山东黄河的时代凯歌。

640 (1).png

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和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滨州市博物馆精选17件代表黄河文明的精品文物参加了此次展览,充分展示了滨州在黄河文明发展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40 (4).jpg

01滨州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640 (1).jpg

黄河流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而位于河海交会之地、河济之间的滨州,更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

滨州北有黄河,南有济水,天下“四渎”滨州独占其二,这在全国其他城市是极为少见的。而且,有文字记载的黄河3000年历史,流经滨州的时间多达2500余年,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长期在滨州入海,滨州与黄河可以说是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滨州历代人民沿黄生活、治黄奋斗、治黄用黄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正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

距今8500年前开始至距今4000年前,滨州大地先后经过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等五个大的发展阶段。这些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古学文化都属于东夷人史前文化的系统,东夷人一直是居住在滨州境内的土著居民,其创造的黄河下游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特别是到了龙山文化晚期,滨州更是成为我国最早迎来文明曙光的地区之一,境内还出现了城以及比甲骨文早800多年的成熟辞章文字,滨州已成为海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之一。此时,境内龙山聚落众多,出现了城池、中心聚落和围绕在外的普通聚落的分层结构,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社会管理体系。夏、商、周时期,滨州是东夷人——蒲姑氏族聚居的地方,一方面受商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本地固有的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蒲姑文化。自秦、汉以降,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更是遍布全市,星罗密布。自西汉时起,先后建有郡(国)、州、府、道等地方行政建制,五代时置滨州,以濒临渤海得名。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是著名的渤海区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

滨州人文荟萃,名士辈出,武圣孙子、尚书再造的伏生、孝子董永、唐画之祖展子虔、北宋名相范仲淹、咸丰帝师杜受田、金文大家吴式芬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出生或成长。可以说,滨州是一座有着完整历史发展序列的古老城市,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十分丰富。

02滨州是中原王朝最早接触海洋的地方

640 (2).jpg

大约1.2万年至3万年间,无棣、沾化附近的海平面比今天要低100多米,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南部陆地可以相连。到了距今12000年前后,大理冰期结束,气温不断回升,海平面也随之上升。到了距今8000年前,气温已高于今天的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使无棣、沾化的部分区域再次沉于海面之下。到了距今7500年至距今5000年间,渤海沿岸发生更大规模的海侵,海水向陆地推进得很远,一度到达今盐山、无棣、滨城、广饶、寿光和昌邑一带。此后,随着气温转凉,海水才又陆继后退。

大范围、长时间的海侵致使沿海一带盐碱化严重,但也使滨州沿海形成了丰富的浅层地下卤水,从而成为盐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殷商时期,滨州是中原王朝重要的盐业生产基地,盐业遗址分布十分密集,当时便已实现了盐业生产的规模化,且直接提供给商周王朝食用。

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和对盐业资源的开发,使得滨州一带的文化和社会较山东其他地区更早地融入到商王朝的控制体系之中。当地规模巨大的盐业遗址群的出现,带动了周边聚落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滨州一带也成为商王朝政治最为稳定、经济最为发达的大后方。作为战略资源,滨州盐业为中原王朝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经济支撑,滨州也从而成为中原王朝最早接触海洋的地方,是中原王朝最早的海洋经济起源之地。两周时期,盐业更是成为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战略保证。

现在,黄河三角洲盐业考古已被列入国家重大考古项目之一,位于滨州沾化富国街道东杨村徒骇河两岸的杨家盐业遗址群也于2021年10月成功列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03滨州历史遗存丰厚,富有特色

640 (3).jpg

近年来,滨州在考古发掘和重大项目施工中屡有重大收获:1991年,山东大学考古系师生在邹平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址和龙山文化刻字陶文,前者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者因比甲骨文早了800余年,对于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引起国内外极大轰动;博兴龙华寺遗址近年来出土大量铜石造像,而且多有铭文题记,被称为“中国佛教考古的重大收获”,从而证明我市佛教信仰在南北朝和隋朝时曾盛极一时;滨城的兰家遗址、惠民的大郭遗址等众多遗址都出土有精美的青铜器……

目前,全市现存不可移动文物400余处,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27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6处;革命类不可移动文物74处。滨州馆藏可移动文物总计20309套共49459件,其中一级文物35件(套)、二级文物152件(套)、三级文物937件(套)。这些文物遗存丰富多彩,颇具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西南岸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及人文社会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

开放时间:

 

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如有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

西门-滨州105路公交:滨州市博物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北门-滨州106路公交:滨州市图书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预约电话:0543-3215689

地       址:滨州市滨城区渤海十六路7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