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解读敦煌文化 再现丝路文明

2021-06-19 09:00:00 点击数:181

6月20日上午9:00,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受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在滨州市文化馆104数字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敦煌与丝路文化》。本次讲座是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的第177期,活动由滨州市文化馆副馆长陈海军主持。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带来精彩讲座


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最主要的交通干道,而敦煌,是汇聚东西最重要的沉淀之地,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重镇,我们应该如何解读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本次讲座,杨教授分别从敦煌写本的流散、莫高窟的开凿与藏经洞的形成、敦煌艺术品的流散、莫高窟艺术、丝路文化在敦煌、敦煌学的形成六大方面对敦煌文化与丝路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杨富学教授精彩授课瞬间


敦煌藏经洞宝藏的流散是近代中国伤心历程的缩影。杨教授首先从敦煌写本的流失开讲,他指出敦煌遗书的流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一件特定的历史事件。由于清朝的腐败,敦煌位置的偏远,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没有及时为中国学者所知,藏经洞就这样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国探险家。1907年和1908年,藏经洞的精华先后被斯坦因和伯希和通过购买的方式攫取到手,运送至伦敦和巴黎。随后,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奥登堡俄罗斯探险队接踵而至,将敦煌遗书和文物捆载而去。藏经洞在国运衰落、列强环视、积贫积弱的时期被开启,其文物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


市民朋友认真听讲


莫高窟、敦煌藏经洞因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关于莫高窟和藏经洞的来历,杨教授在此做了梳理。据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僧人乐僔路经鸣沙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洞窟,著名的莫高窟由此形成。关于藏经洞封闭的原因,历史上有诸多说法,其中“避难说”即僧侣们为了避免战乱而有目的开凿的说法,较为大众所认可。


莫高窟是世界上连续开凿时间最长、现存洞窟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石窟建筑群。杨教授提到,莫高窟艺术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回鹘、西夏、元等朝代兴建,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这些洞窟的开凿,便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市民朋友认真听讲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的交流之路,敦煌作为必经之地,不仅接待供养了不尽的来往使者,而且见证和传播了丝路文化。杨教授通过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幽州救火》《胡商遇盗图》等作品,以及敦煌文物遗址等历史遗迹,总结道:敦煌是古代中国的缩影,敦煌文化和艺术,是丝绸之路交融的结果,也是丝绸之路艺术最厚重的历史呈现。


杨富学教授精彩授课瞬间


敦煌在中国,敦煌文化在世界;敦煌之根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杨教授提到,“敦煌学”是1900年敦煌藏经洞及其文献发现之后诞生的一门学问。敦煌藏经洞文献在发现后不久,就被西方探险家所攫取,流散于英、法、俄、日等十多个国家。然而,“流散”的同时也加快了敦煌文化传播与国际化步伐,在法国、英国、俄国和日本等国产生了一批在国际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敦煌学学者,使“敦煌学”成为一门国际性的学问。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敦煌文化是我们以宽阔的胸怀和极大的自信重塑中国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也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享和平、团结互信、共同发展、和衷共济的宝贵财富。杨教授思路清晰,内容翔实充分,对拓宽听众学术视野、传播敦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图书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


合影留念



开放时间:

 

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如有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

西门-滨州105路公交:滨州市博物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北门-滨州106路公交:滨州市图书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预约电话:0543-3215689

地       址:滨州市滨城区渤海十六路7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