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讲堂 | 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文物保护人人有责

2020-06-15 11:54:14 点击数:69


2020年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午9:00,博兴县博物馆馆长张淑敏、历史文化爱好者苗成良老师受邀走进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为大家带来了精彩讲座《文物保护一席谈》。

 

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图书馆、博兴县博物馆共同承办,并且得到了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和山东崇广文化的大力支持,滨州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卡老师主持了本次活动。

 


主持人在开场时特别指出,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大家都知道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在今天这个意义特别的日子里,我们为大家带来了这场讲座《文物保护一席谈》,希望更多的听众了解文物知识、学习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历史文化爱好者苗成良老师就自己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切身经验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

 

 

苗成良老师是清河镇杜桥村人,今年3月,徒骇河惠民县段清淤施工过程中,在清河镇杜桥村西侧的徒骇河河床下,发现了汉代墓葬群,并积极上报。墓室清晰可见,基本保存完整。6月4日,苗成良老师向文物部门捐赠了汉代陶罐一件,我们呼吁广大市民都能够把文物保护当做自己的责任。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和研究人,苗老师表示自己对文物的探索是基于兴趣和对历史的敬畏,而非以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普通百姓应有的觉悟。这种发自内心的文化保护精神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掌声不断!

 

 

接下来,博兴县博物馆馆长张淑敏带来了一场专业文物保护课程——《北魏——隋代博兴佛教造像及相关问题》。

 

 

众所周知,博兴县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境内不断发现佛教造像出土,博兴博物馆馆藏佛教造像400余件,这批造像的时代多集中在北朝至隋,造像材质有金铜、石、陶等,而且大多带铭文。张馆长分别从博兴出土北魏至隋佛造像情况、山东北部地区出土同期佛造像概况、博兴佛造像的特点、北魏至隋代博兴一带民众的信仰、博兴佛造像兴盛的历史原因、龙华寺六个方面为大家详细讲述佛造像的相关知识和内容。

 

山东北部的青州、临朐、寿光、诸城、广饶、惠民、高青、无棣、阳信等地也出土了北魏至隋代佛教造像。青州一佛二菩萨三身像为主的高浮雕造像、薄衣透体的圆雕造像;雕刻精美、表现细腻的诸城佛像,一件件雕塑艺术精湛,一尊尊造像栩栩如生……热情洋溢的张馆长为大家介绍了内容丰富的佛教造像,为我们填充了不少历史文化方面的空白,让现场观众享受了一场文化盛宴!

 

 

博兴县博物馆藏的北齐白石螺髻梵王立像,缺足,残高96厘米。目前该像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件单体圆雕的螺髻梵王像。这件造像雕造得非常独特,螺旋状发髻,脸庞清秀,眉眼细长,眼睑低垂,唇薄,似带微笑,袒右胸,斜披贴体袈裟,衣纹凸起,具有典型的印度秣菟罗式风格。

 

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我们进入轻松愉快的提问互动环节。

 

“作为基层博物馆,面对数量多,任务重的多重难题,博兴县博物馆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今年的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那么如何利用文物在传播文化方面做工作……”

 

 

“我是一个视障人士,很可惜没有机会看到我们国家的壮丽河山和文化瑰宝。我是从事中医相关工作的,不知道在文物挖掘保护的过程中是否有大量关于中医方面的竹简?竹简又是如何保护的呢?”

 

 

在场的专家和嘉宾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文物赋彩 全面小康”,在主持人的呼吁下,讲座圆满结束。

 

中国·滨州文化大讲堂致力于打造成一个文化传播、交流、提升的文化殿堂。讲堂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化馆、滨州市图书馆承办,滨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山东崇广文化协办,大众网滨州频道、齐鲁网滨州频道、滨州日报、滨州网、鲁中晨报、FM104.2电台等媒体的大力支持。更多精彩讲座请及时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相关信息。

 

开放时间:

 

周一:全天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如有需要临时闭馆,届时将告示公众。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

西门-滨州105路公交:滨州市博物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北门-滨州106路公交:滨州市图书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预约电话:0543-3215689

地       址:滨州市滨城区渤海十六路7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