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思政课 | 盐趣寻章·盐韵铸魂——“行思致远”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成功举办
2025年9月27日,“行思致远”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系列活动以“寻迹·脚踏实地探真知——盐趣寻章·盐韵铸魂”为主题,组织山东航空学院师生开展了一场深度融合历史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之旅。此次活动紧扣博物馆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作用的政策导向,积极响应国家精神,通过“寻访遗址、走进盐场、参观展馆”层层递进式学习路径,将盐文化这一极具地域特色又承载国家战略意义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动的思政教材,在真实情境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活动首站,师生们走进杨家盐业遗址群——这片承载千年岁月的古代制盐遗存,正是滨州作为“渠展之盐”重要产地的鲜活历史见证。沾化区博物馆馆长封占龙率先为学子们详细介绍了这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沿革、制盐遗迹价值,让大家对遗址背景有了系统认知。
随后,山东航空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王凤翔与学院副教授王爱民老师结合遗迹现场展开讲解,带领学生俯身探寻散落的盔形器残片,通过纹饰辨识器型用途、追溯制盐工艺细节,在指尖摩挲残片纹路与老师的细致解读中,学生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古代制盐技术的印记,真切感受先民在工具制作与盐业生产中的匠心巧思。
这种“沉浸式触摸历史”的体验,不仅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具象思维与共情能力,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千年的生命力与延续性。正如“老渤海革命传统”中“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古代盐工在简陋条件下煮海为盐、开创文明的坚韧品格,成为涵养当代青年意志品质的鲜活教材,也为后续探究盐业的现代发展,筑牢了历史认知根基与情感共鸣基础。
离开遗址群,师生们前往滨海镇现代化盐场,亲眼见证了大规模盐田布局、机械化采盐作业和智能化输送系统的高效运作。从海水引入、蒸发结晶到收盐打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这种直观的现场体验不仅打破了课本知识的抽象性,更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每一粒晶莹的食盐背后,是无数劳动者智慧与汗水的凝结。
通过观察一线工人的辛勤付出与技术创新的应用场景,学生们切实增强了尊重劳动、珍惜资源的价值意识,也激发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初步建立起“科技赋能、实业报国”的责任担当,实现了从历史盐业文明到现代盐业发展的认知跨越。
活动最后一站,师生们步入沾化区博物馆,通过“沾化历史文化陈列”“富国丰民·渔盐之利——沾化古代盐业史”的学习,全面梳理了盐业发展的完整脉络。
展览通过出土文物、复原场景、多媒体互动等多种形式,系统呈现了盐在自然地理、经济贸易、政治治理乃至国家安全中的战略地位。从齐国“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富国强兵之道,到历代王朝“盐铁专营”的制度设计,学生们逐渐领悟:盐不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维系国家财政、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这种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的知识整合过程,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跃升,构建起跨学科、多维度的历史思维框架。
“行思致远”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系列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办。
本次“盐趣寻章·盐韵铸魂”主题活动,正是对“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理念的生动践行。它依托滨州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将思政教育从封闭的教室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实践场域,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参加此次活动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们,通过以盐文化为切入点,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与历史理解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时代使命感,充分彰显了文博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价值与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