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大思政课 | 铭记历史 担时代重任——“行思致远”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震撼开启!
在历史的长河中,1931年9月18日,那一声打破夜的寂静的炮响,如同青铜铸就的钟声,在民族的血脉深处长久轰鸣,又如百年悲风,深刻地刻在历史的脊梁之上,成为了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伤痛记忆。
2025年9月18日,这一特殊的日子里,“行思致远”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活动以“寻迹·脚踏实地探真知——红色根脉·田园新章”为主题,为鲁北技师学院的学子们精心打造了一场别具一格、意义非凡的思政教育盛宴。历史与现实在这场活动中交织碰撞,先辈的精神与当代的使命紧密相承,激励着莘莘学子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奋勇前行。
活动伊始,我们来到了杨柳雪“不忘初心”党性教育基地怀周祠,讲解员通过珍贵的历史影像和实物展陈,深情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光辉的革命生涯。随后,学子们怀着无比崇敬和沉痛的心情,来到周总理雕像前,向周总理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灵深深鞠躬。每一个鞠躬,都饱含着对先辈们的无尽缅怀和崇高敬意;每一次深思,都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铭记。
迈进村史馆,学子们便被上世纪七十年代杨柳雪人在黄河盐碱地上创造“棉粮双丰收”的奋斗故事所吸引。黄河盐碱地像是一片被命运遗忘的荒芜之境,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并未让杨柳雪人有丝毫退缩。他们用粗糙却有力的双手,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进良种,创造了“棉粮双丰收”的伟大奇迹,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山东惠达瑞和智慧循环生态产业园,了解了“鱼菜共生”生态循环系统,领略了现代农业的创新魅力。用养鱼的水灌溉蔬菜,通过蔬菜根系过滤后的水再回归鱼池,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效果,不仅大大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为黄河流域的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模式。
这一过程生动地诠释了人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伟大实践,是跨学科知识在农业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
活动的尾声,一场别具意义的劳动体验悄然开启。大家一同走进玉米地,投身到掰玉米的劳作之中。这看似简单的农事活动,却让劳动教育彻底摆脱了课堂说教的刻板模式。参观棉花地时,“棉区红旗”杨柳雪的辉煌过往仿佛在眼前一一浮现。置身于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学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依赖自然生存,就必须感恩自然、珍视资源。
本次活动由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滨州市博物馆、滨州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办。与2024年的活动相比,2025滨州市文博大思政课实现了全面升级。活动覆盖范围由高校扩展至大中小各个学段,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文博大思政活动中来。凭借创新理念、丰富内容与独特形式,精心打造了多维感官联动学习法。巧妙运用“思、走、听、看、做”这一组合拳,构建起一个从“认知”起始,经“体验”深化,至“实践”落地的全方位、沉浸式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彻底摆脱了思政教育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化身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与自我成长之中。